2010年6月16日,中共最杰出的秘密情报员之一沈安娜女士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在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沈安娜都提供过准确的情报,被称作"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沈安娜也获得了九游J9(中国)她应有的荣誉。
新中国成立后,沈安娜和丈夫华明之分别进入国家安全局和上海国家安全局工作。1983年,两人离休后,住在北京西郊,并任国家安全部咨询委员。
伴随着这位老人的逝世,一段尘封的历史也缓缓地拉开帷幕。一个女人,一个情报员,她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传奇?她又是凭借怎样的聪明才智,周旋于国民党之中不被发现的呢?
这一切,都要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说起......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街上到处都是刺耳的警笛声和埋伏在各个角落里的国民党特务,白色恐怖愈演愈烈,高压之下,有背叛者,也有牺牲者,中共特科遭到严重破坏。
但此时,地下隐蔽战线还是有新鲜的血液注入。
1938年8月,一个二十多岁、穿着入时的女子走进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办公厅办理入职手续。而当她把办理入职手续所需的材料和证件一一拿出来后,工作人员惊呆了,因为在这堆证件中,工作人员注意到了一个非同小可的证件。
到底是什么证件让工作人员如此诧异?就是这个国民党党员证。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比普通的国民党党员证多了一个"特"字,但正是这个小小的"特"字让工作人员张大了嘴巴。
这个"特"字的意思是"特别入党"。当时的国民党对于入党考察是十分严格的,过程少说都要一年半载的时间。但这个"特别入党"从审核、办理再到入党不过就几天,甚至有可能今天申请入党,明天就能办理好手续。
当然,这个"特"字不是那么容易拿的,必须由三个国民党中央委员作介绍人才可以。所以拿着这样一个证件,就表示着面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来头不小。
在工作人员讶异的目光中,她办理好了入职手续,成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机要处的速记员。
那么,这个神秘的女子是谁?
这个气质温婉,低头浅笑的女子就是特别党员证的主人: 沈安娜。她还有一个称呼,那就是 "按住蒋介石脉搏的女人"。而沈安娜的真实身份则是中共地下党员。
1915年,沈安娜出生在江苏泰兴的一个书香门第。1932年入读上海南洋商业高级中学,1934年,由于无力缴纳高额学费,沈安娜选择了收费低且学期短的中文速记学校。
沈安娜进入了速记学校,但这是她无奈之下做出的选择。对于当时的她而言,速记这项技能,并非她最想要、最想学习的东西。
但她没想到的是,正是速记这项技能,让她整个人生轨迹有了彻底改变的基础,为她日后走上情报工作打下基础。
在不久之后沈安娜成为了浙江省政府秘书处议事科的速记员,而在这之后不久,她便开始了第一次,为蒋介石"把脉"。
沈安娜的生活是从1934年的冬天开始改变的,当时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正好要招一名速记员。
学校的领导动员专业成绩优异的沈安娜去考试,但是被她婉言拒绝了。因为在当时的沈安娜看来,国民党政府是一个争权夺利的地方,弥漫着血腥腐败的气息,根本不适合她。
可奇怪的是,没过几天,沈安娜就反悔了,不仅同意去参加考试,并且还高高兴兴地,积极准备起来。什么原因促使沈安娜改变主意,同意参加政府速记员考核的呢? 这个人就是王学文。
王学文,原名王守椿,中共党员,江苏徐州人, 1933年后调到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工作并担任中央特科的领导。
王学文的出现,改变了沈安娜的想法。也正是因为王学文的劝说,沈安娜才答应应聘,并在1935年1月,正式成为浙江省政府秘书处议事科的速记员,进入了国民党上层机关工作,与此同时她也开始接触到部分机密,开始了第一次,为蒋介石"把脉"。
在偷偷记录下了会议内容后,沈安娜就接到了组织上的暗语密信,希望她"回上海一趟"。
沈安娜便请了探亲假,偷偷地把浙江省政府的一些会议文件和记录夹杂在衣物中装进小提箱,在随处可见的国民党特务眼皮底下踏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
说来也奇怪,这一路上竟然没有一个人盘问沈安娜,或者搜查她的行李,一向检查严密的国民党重重关卡为何会让沈安娜这么轻松地将情报带出来呢?
原来,沈安娜将国民党的计划和一些重要情报,用组织上给的特殊药水写在了信纸的背面,然后正面写上一般的家信。
(这种药水非常原始,有着很大的弊端,只要时间长了,受温度和曝光时间影响,不等用药水显影,字迹就会隐现出来。)
已经有显影痕迹的秘密情报就这样明目张胆的躺在小皮箱里,这还了得?只要在递送情报的途中,遇到任意一个关卡搜查,那沈安娜谍报生涯就只能在第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结束了。
沈安娜的大胆让王学文等人为她捏了把汗,值得庆幸的是这批情报安全送达。
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会议等待着沈安娜去记录。鉴于沈安娜首次执行任务的惊险过程,稳妥起见,组织经过慎重选择,派去了中共特科成员华明之负责协助沈安娜进行情报传递。
早在1932年,沈安娜入读上海南洋商业高级中学时,她和华明之两人就已经熟识。
华明之十分欣赏沈安娜对革命的热情和她自身强烈的正义感,沈安娜走上情报员这条路,也正是因为华明之将沈安娜引荐给自己的上级王学文。可以说,华明之才是改变沈安娜命运的第一人。
接受党组织的任务后,华明之和沈安娜装作一对恋人经常在茶社见面,也一起去西湖观景"游玩"。
但谁能想到,正是这位眉清目秀的青年,在不断地向沈安娜传达上级指示,并且常常一大早乘火车去杭州,晚上又带着情报连忙返回上海。
当时,中央红军主力已经开始了长征,留在南方八省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还在坚持艰苦的斗争。浙江是蒋介石的老家,他指示浙江省政府"清剿"浙南地区的红军游击队。
沈安娜将秘密报告、敌人的"围剿"计划、武器装备、兵力部署以及公路碉堡的附件、图表等重要情报,都秘密摘录下来,通过华明之带往上海,为党开展游击战争提供了依据。
这无疑相当于一张蒋介石的心电图,在今后红军长征中发挥了路线指导作用,使得红军回避了国民党布置严密的关口,选择了一条安全路线。
在传递情报的过程中,沈安娜、华明之这两个年轻人产生了同生共死的情愫,也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在远离亲人的沈安娜心目中,成熟干练的华明之既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又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好大哥。华明之喜欢文艺、音乐,经常在西湖边小声教她唱歌,还经常用口琴吹奏《毕业歌》和《义勇军进行曲》。
他俩在杭州郊外的一片竹林中发下 "严守机密,永不叛党"的誓言, 并作了一首《咏竹诗》.
《咏竹诗》
竹之青青,象征我九游网页版登录入口俩的蓬勃生机;
竹之高洁,那是我俩的凛然正气;
竹之挺拔,那是我俩的铮铮铁骨。
竹啊,你是我俩一生誓言的见证人!
这就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浪漫,动荡的战争局势下他们身上背负的使命也给他们的爱情增添了一份牢固和长久。1935年中秋节,经"舅舅"王学文和党组织批准,华明之和沈安娜在上海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成家后,沈安娜每晚将带回家的情报速记译成文字,再由华明之加以整理,用蝇头小楷誊写,装订成册,并以"探亲"为由定期送往上海。从此,他们的联络人总能按时从华明之手中接收到字迹工整的情报。
这是沈安娜晚年抄写文天祥《正气歌中的诗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她的笔迹,字如其人,端庄秀美。在那个年代,没有录音笔,以及类似便于记录的设备,一切的记录,全部依靠人用笔记录,所以速记员是当时会议繁杂的政府机关中颇受欢迎的人物。沈安娜很快在浙江省政府站稳脚跟。
但1938年的动荡,沈安娜却不得不被迫离开自己的岗位。
离开岗位之后,沈安娜与组织失去联系,两人安定后,决心找到组织,与组织重新取得联系。于是沈安娜独身一人来到了武汉。
当时的武汉,地域广阔,人口约有一百多万,要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组织,无异于大海捞针。
那么沈安娜最后又是如何与组织联系上的呢?
“
1937年日军侵华,战火不久就扩展到沪、杭一带,沈安娜和华明之随浙江省政府机关辗转西撤,与上海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沈安娜与华明之商量后,沈安娜则辞去了浙江省政府的工作,踏上了前往武汉寻找党组织的旅程。
当时的武汉地域广阔,人口多达一百多万,英法日等国的租界占据了很大一片面积,港口的船只往来频繁,环境十分复杂。要在这茫茫人海中寻找党组织谈何容易。但是很多事情往往就像是命中注定一样。几天的徒劳后,沈安娜终于在街头偶遇了一个熟人。
”
这就是和沈安娜在街头偶遇的熟人鲁自诚,也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沈安娜就是通过他找到党组织的。
这个鲁自诚是华明之的入党介绍人,现在他也成了沈安娜的 革命引路人。 正是在鲁自诚的政治保证和引见下,沈安娜见到了周恩来和董必武。
董必武说:"朱家骅现在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你可以找他要求进中央党部工作,为党继续收集情报。这很重要!"
周恩来叮嘱她:"在国民党核心工作,一定要注意隐蔽,既要大胆,又要谨慎。"
接着,周恩来、董必武和沈安娜三个人交谈了二十分钟,而这短短的二十分钟却让沈安娜终生难忘,也让沈安娜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
朱家骅是浙江吴兴人,位高权重。在1929年3月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曾出任主席团成员。而沈安娜谋职时,他正担任国民党秘书长。
朱家骅没有摆任何架子,亲自接待了沈安娜。当沈安娜这样的人才送上门来,并明确表示自己是为工作而来后,老上司朱家骅便爽快地说中央党部正缺速记员,欢迎沈安娜来就职。可是沈安娜还没来得及高兴,朱家桦就紧接着出了个难题--朱家骅问她是不是国民党员,因为机要速记员一定要是国民党员。沈安娜一听,心里紧张起来。
但她灵机一动,这么回答:"我在浙江时还年轻,没有加入,现在加入可以吗?"
在朱家骅看来,这样的人才早该入国民党了。所以朱家骅没有拒绝沈安娜,并交待秘书给她办"特别入党",还亲任她的入党介绍人。
沈安娜这次向朱家骅求职,不但为日后扣住蒋介石的命脉奠定基础。更因为朱家骅的引荐,在之后的情报活动中,她因此获得不少便利。由于朱家骅的引荐,使她可以更进一步接触国民党上层会议。
在为上层会议做记录过程中,沈安娜进一步获取了许多秘密情报,对中共组织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1938年8月武汉保卫战失利,国民党机关开始陆续撤往重庆。到重庆不久,国民党中央党部就通知沈安娜,"特别入党"的党证已经批下,安排她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的机要处当机要速记。
由于是经朱家骅亲自安排进中央党部工作的,又是朱家骅的"老部下",沈安娜深得机要处上上下下的信任和器重,并立即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等重要会议的速记,这才真正狠狠地按住了蒋介石的脉搏。
1939年1月,由于工作能力的出色,沈安娜被确定为即将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速记员,并负责保管会议的有关文件。在这次大会上,由蒋介石作报告,沈安娜就坐在离蒋介石仅三四米远的桌子旁作速记。这是沈安娜第一次见到蒋介石。
会议上,初次给蒋介石做速记的沈安娜就获得了重要情报。在国民党全会的小型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和高级将领们精心策划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的新阴谋,即《限制共产党活动办法》和《关于共产党的处置办法》,这是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的纲领性文件。
沈安娜将这两个文件送交给董必武。后来党中央根据沈安娜提供的材料以及其他来源提供的材料,将其编入《磨擦从何而来》的小册子并予以公布。里面明确指出:国民党下达的这两个文件,是造成国共磨擦的根源。从而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共阴谋,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共气焰。共产党在这一阶段迅速掌握了主动权,并且在舆论上占了上风。
情报工作困难重重,并不是所有的情报都能及时写下来的,很多时候,依靠的是情报工作人员过人的记忆。虽然沈安娜的情报活动一直比较安全.
但是在1942年,她的情报工作突然 陷入了危机......
这个巨大的危机发生在1942年的一次接头行动中。当时沈安娜在约定的时间地点却迟迟没有等到她的直接联系人, 上级联络人的去向不明,自己是否已经暴漏身份,手中的机密情报又该怎么传出去。此时的沈安娜一无所知。
经过再三的思量,她决定先来一招投石问路。手握着重要情报,急于送出,又不敢贸然去找徐仲航,沈安娜只得写了一封信寄给上级联络人以作试探。但这封信很快便落入了国民党特务的手中。因为当时沈安娜的上级联络人已经被国民党秘密逮捕了。
从这封信的信封上,我们可以看到,收信人名叫徐仲航,他也就是沈安娜的直接联络人。
徐仲航是沈安娜的直接联系人,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的成员之一,也是沈安娜所在情报小组的负责人。而徐仲航的公开职务是国民党官方出版社正中书局管理处的处长。
1942年夏,与徐仲航相继被捕的另外两人也是东北救亡总会的成员,其中李羽军被打到吐血,病死狱中;孙复起经受不住拷打而叛变,但他不知道组织的秘密。敌人的注意力便都集中在了徐仲航的身上。
由此徐仲航便遭到更加惨无人道的酷刑拷打,直至体无完肤,筋骨外露。但徐仲航始终没有供出任何信息。与此同时,中共党组织通过重重关系将徐仲航保释了出来。
沈安娜的这次危机也彻底解除。但是,沈安娜与组织的联系却不得不中断。
沈安娜与组织失去联系后,每日精神高度紧张。在这个时期,沈安娜也获得了新的情报来源,这一切来自于认识宋美龄。因此种种,都让蒋介石更加信任她,而这也为她之后的情报工作展开便利。
一名情报员,独自身在敌人内部,和组织联系的中断,让她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长一段时间里,精神高度紧张。
为取得宋美龄的信任,每次为宋美龄讲话作记录,沈安娜都会找出自己最好的旗袍穿上,因为她觉得宋美龄实在气质出众,只有这样去见她才显得比较得体。而且每次速记完,沈安娜都将速记符号翻译成文字,工整抄录,由华明之装订成册,封面还要加上漂亮的美术字标题,宋美龄看了后很是高兴,后来每次讲演总要把沈安娜带在身边。
宋美龄也曾在蒋介石面前夸奖这个聪明能干的小沈,这样,沈安娜通过宋美龄取得了蒋介石的信任。但是沈安娜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联系不到组织,再好的情报就只能死气沉沉地躺在抽屉里。
这张有六十多年历史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持会议的便是蒋介石,不远处埋头记录的女士,就是沈安娜。
等待的日子十分难熬,那一段时光对于沈安娜而言,可以说是度日如年。而支撑着她不断坚持情报搜集的,是她对组织的信任,坚信组织总有一天会需要她。
足足三年,这一天,终于来了;
1945年抗战胜利在即,面临国共相争的紧张局面,中共决定"激活"这些情报人员。5月,国民党召开六届一中全会,讨论战后反共策略。沈安娜按照惯例将这些重要情报密藏在抽屉里,焦急等待着三年都没有跟自己联络的组织人员。一天深夜,熟悉的敲门暗号响起,华明之和沈安娜忐忑地起身开门,看到来人,他们不禁大吃一惊。敲门的正是吴克坚。
吴克坚,湖南省平江县人。1924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武汉,任中共汉口三区区委宣传委员。后至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中央特科工作。
吴克坚的到来让沈安娜与丈夫重新回到情报工作第一线,接下来的日子里,吴克坚、沈安娜、华明之三个人并肩作战紧。
内战爆发后,沈安娜的情报工作迎来新的发展。她不断地将情报信息传递给党组织。
在漫长的国统区日子里,沈安娜每日精神高度紧张,迟迟不睡,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本来就有胃病的她,后来又染上了肺结核。但为了不让达官贵人担心被传染而辞退她,在会上只能强忍着不咳嗽,不管多累也要强打精神支撑。会议间歇就躲到厕所咳血。咳完血还要赶紧回到会议桌上奋笔疾书。
沈安娜小心谨慎,巧于周旋;同时中共运用情报不露痕迹,竭力保护处在敌人心脏里的同志,使沈安娜成功地潜伏到了最后。
直到1949年4月,吴克坚指示沈安娜和华明之不必随国民党南下了。沈安娜夫妇才悄然离开南京,回到上海。同年5月上海解放,沈安娜长达14年的地下谍报生涯终于宣告了结束。
更多关于
《钉在蒋介石心脏的谍战玫瑰-沈安娜》
请关注.......
9月15日 晚20:40 厦门卫视
《两岸秘密档案》
厦门广电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
昵称
微信号
厦门广电
xmgd2015
厦门新闻广播
xmfm996
厦门电视台移动电视
xmdstydds
厦门交通广播
xmjtgb
厦门音乐广播
xmyygb909
闽南之声广播
gh_2646ac7af276
厦门卫视
xmstar2005
厦门雨桐
xmyt909
(厦门卫视出品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